找到相关内容240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浙江寺观藏书考

    7239卷。以千字文编号,分为724函,每函10卷,共收佛典1675部。(一般作7240卷,经核对,其中“”字号只9卷。)1924年宗亮退居“闲园”,源笼接任住持。后又请得《碛砂藏》和《日续藏》之影印本...

    刘杭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433490752.html
  • 晚明天主教与佛教的冲突及影响

    包蕴万物,但它并非一个实体性存在,“自性常清净”,[25]虚灵不昧,很有些类似道家所谓“无”。因而利玛窦在《天主实义》第二篇中批评说,佛教的这种观点是在宣扬“空无生物”,“色系空出,以空为”。对此,...

    马晓英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091549.html
  • 道德系统中的德性

    :与仁知统一的理论构架相联系,所谓知,首先往往指向德性之知,而知与行的互动,则既意味着在习行过程中培养德性,也蕴含着化德性为德行的要求。正是在后一意义上,王阳明强调“以成其德行为”。在阐释格物致知时...

    杨国荣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023791874.html
  • 南朝士族的佛教信仰与佛教文化

    佛教文化建设的基地。   东晋以来南方造寺渐成风气。到刘宋时期,已经是“调役百姓,修营佛寺,在壮丽”。元嘉十二年丹阳尹萧摩之论奏说到:   佛化被于中国,已历四代,形像塔寺,所在千数,进可以系心...

    孙昌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8445092197.html
  • 弘一大师文学集学习笔记

    本文所说的道理,皆起于心,心若不生,万法皆净。现在之人,但除其事,而不究心。因此前事刚息,后事又起。所谓治标不治本,烦恼还自生。又可以说是舍本逐末,缘木求鱼,徒劳无益也。子曰: “君子本,本立而道生...

    化来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054092324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三)

    ,不能随意教化众生。」   ②不疾而速:这是用《易·系辞上》的话:「唯几也,故能成天下之;唯神也,故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。」所谓不疾而速,意思是说,神无思无为,寂然不动,但能感通万物,所以用不著急,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193156.html
  • 净土宗的域外渊源与长安立宗及其后世传承

    法相、华严、禅宗等很不相同,最初即不与上流社会接近,以博下级人民的信仰为,所以,在善导往生后,法统之继承并不显耀。   关于中国净土宗的祖师,长期以来没有一个一致的说法。唐代文谂、少康的《往生西方...

    文豪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1593661.html
  • 僧肇与玄学化的中国佛学

    ;肇答书曰:“不面在昔,伫想用劳。得前疏并问,披寻反覆,欣若暂对。凉风戒节,顷常何如,贫道劳疾每不佳,即此大众寻常,什师休胜。秦主道性自然,天机迈俗。城堑三宝,弘道是。由使异典胜僧,自远...

    麻天祥

    五明研究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1993674.html
  • 解脱大乘天论—兼谈玄奘法师的大乘菩萨行

    以救苦为。此为苦矣,宁不知呼?” “此行不为供养而来,所悲本国法溢未周,经教少阙,怀疑蕴惑,启访莫从,以是毕命西方请未闻之旨。”当高昌国王一再诚心挽留他时,法师说:“玄奘来者,为乎大法,今逢为障,只...

    王惕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2293684.html
  • 虚云戒制思想及其实践析论

    引起的。诚如释曼殊、章太炎在《儆告十方佛弟子启》揭露:今“法门败坏,不在外缘而在内因”,“丛林轨范虽存,已多弛缓。”僧人多“不事奢摩静虑,而唯终日安居;不闻说法讲经,而为人礼忏。累属正法,则专计资财。...

    陈金凤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9475294095.html